亂翻書

清風不識字,無事亂翻書

思維、語言和那些將要成的事

今天下午。開會,小夥伴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來自未來的知識」,或者說「關於未來的知識」,瞬間link起了我的無數神經突觸。


每讀聖經,還是會為《創世紀》中上帝創世的故事驚奇不已,又對上帝變亂人類語言來毀掉巴別塔感到不解:為什麼是變亂語言?語言的力量來自哪裡?


在兩篇《名字的玫瑰》裡面我已經思考過「名字」,人(至少是成人)用語言來思考,用語言來認識和表達事物,所以語言有力量。

在某種程度上,駕馭語言的能力代表了智力發展的水平。在Ender's Game系列裡面,那些兒童之所以是天才,並不在於他們在藝術上或是一些技能上有多大的創造力,而在於他們從語言(言語和行為)中提取信息和信息結構,還有表達的能力極高。小說裡面有一個細節:小孩子Bean從學校工作人員設計的戰爭模擬器裡面發現,裡面的所有細節都極度仿真,唯有距離帶來的通訊時差被忽略,以及工作人員對此的支支吾吾而推理出人類已經掌握了某種超光速通訊的技術,再推理出這些「模擬器」其實並沒有在模擬戰爭,他們在指揮的,是真實的戰爭⋯所以整個學院的人都很害怕和他接觸,因為無論如何,他從你身上得到的信息總會比你從他身上得到的多。當然,這也是因為在小說裡,環境和規則的限制讓這些小孩子們接觸到的語言行為遠不如真實生活那麼複雜。

在我剛開始接觸聖經的時候我問過一個問題:既然上帝已經原諒了人類,願意救贖人類,為什麼不直接赦免那些悔改的人,而要讓耶穌到這人世中走一趟呢?或者用聖經的話裡面說,「因信稱義」,並不是你做了什麼善事使你得救,救贖已經給你了,但你要信。那麼耶穌降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他在出生之前已經知道自己會受難,並且忠實地完成這個使命,好像宿命論者說的那樣命運已經注定,這和他能擁有自由意志之間有衝突嗎?

這裡面的因果關係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讀了托爾金的The Silmarillion(精靈寶鑽),我明白到那些上帝給的救贖承諾其實是一幅「圖景」,祂給你看了這篇樂章,但是還是需要耶穌,需要人去演奏,需要一日一日地熬到事成的那一天。

然後最近讀了Ted Chiang的Stories of Your Life,我突然發現,也許這個困惑就是人的心智模式和上帝的心智模式的區別。上帝的心智模式是沒有「因果」的,不是因為他說「要有光」,光才誕生。上帝在自己的心智中已經完成了「光」這樣創造,「要有光」只是創造的一部分,一句必須完成的儀式。我們也可以這樣看《傳道書》,「已有的事,還會再來」「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其實不應該被看作是佛教說的「輪迴」。

但是人類的大部分語言是線性的,是講究因果的,這是大多數人類認知世界的方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啓示錄》裡面寫到末日審判的情景,寫到上帝如何派祂的獨生子耶穌替人類贖罪⋯這兩樣放在一起是非常不符合因果律的。審判日到底發生在耶穌誕生前還是後?如果耶穌出生前審判已經發生了,那耶穌的傳道還有什麼意義?如果審判還沒有發生,《啓示錄》記載的這些異象又會喪失真實性。如果我們把這個矛盾當成一條線索,發現記載這些事情的是人類的心智模式,但它提示了上帝的心智模式的話,矛盾就解開了——但要描述它卻超出了我的語言能力的範圍,如果你讀過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裡面悉達多看著河水覺悟的那一段,你會明白我在說甚麼的。


1 /  
评论
热度(1)

© 亂翻書 | Powered by LOFTER